close
  • 刊別:月刊級別:普遍級
  • 出版地:台灣語文:繁體中文
  • 條碼:4719294100070
  • 出版社:典藏藝術
  • 出版日期:2014年05月06日

斯世當以同懷視之──聽鄧傳馨談朱德群

口述|鄧傳馨 整理|柯舒寧

鄧傳馨,一位科技產業企業家,也在藝術收藏圈裡, 收藏出自己的一片天。在藏品的收藏轉換裡,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,是在2008佳士得亞洲的第一場夜拍上送拍岳敏君的《轟轟》,讓他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獲 利4300萬港元(約合台幣1.7億元)。也是這位眼光精準獨到的收藏家,在十多年前台灣朱德群畫作價格還備受壓抑的時候,逐步收藏朱德群的畫作,並與朱 老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。透過他親述與朱老的相識到相知,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與收藏家之間如何建立起一種超越買賣的情誼。
我最早開始收藏抽象藝 術,第一件入手的其實是趙無極的作品。2003年我到法國去參加趙無極在網球場現代美術館的開幕展,開幕的前一天晚宴,梵思娃(Fran?oise Marquet,趙無極夫人)將我安排坐在朱德群先生的旁邊,但我因故沒有去餐會,也就沒有與朱老師見到面。到了隔天在開幕展上遇到朱老師夫婦,那時候彼 此還不熟悉,只是客套寒暄了幾句;但也就是因為這次的碰面,開始有了交流。2004年的時候朱老在瑞士有個展覽,我買了幾件朱老的作品,就順道去探望他, 此後就一直都有書信往來,只要有事到法國去,我都會順道去找朱老師,可以說真正開始與朱老師熟稔和互動,大概是2005年之後的事了。

因緣際會下的策展經驗
在 2006年的時候, 有一次和朱老師在聊天,聊著聊著就談到了日本, 老師突然說到:「日本有一個很有名的上野之森美術館, 如果有生之年可以在那裡辦一個展覽的話該有多好。」當時候我也只是聽聽,並沒有往心裡去。後來因緣際會下,接觸到一位上野之森美術館的策展代理人,想起了 朱老師有這麼一件心願,於是便透過他與上野之森美術館直接接觸。我原先對藝術展覽的事一竅不通,以為商量好了,他們很認可朱老師的藝術成就,辦展的事就交 由美術館來處理。
但到了2006年底的時候,館方突然告訴我,希望能由我這邊來主負責展覽的策畫,這時候離2007年6月開幕只剩大約半年的時 間,非常的緊迫。整個展覽從無到有,需經歷規畫、展覽主軸確認、作品來源、展品運輸、保險和宣傳等許多的細節,時間之短促也讓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 戴浩石覺得不妥,向我提了幾十個問題來質疑這事,坦白說我也很不安,但想想都已經決定要做了,為了朱老的名聲和誠信問題,也就牙一咬,頂下了這件事。為了 這個展覽我跑了法國兩趟,當然也很感謝朱老師充分的信任我,交給我許多資料照片和珍貴的手稿。
我把做IT產業的那套拿出來運作,什麼時間要做什麼 事都規畫好,還有外部資源的運用,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我們為此展覽出版的圖錄,裡面完整地記載了各種資料、照片和手稿,最重要的是,有朱老師早年創作到七 ○年代的所有作品編號與圖片紀錄。朱老師有個習慣,在他畫完一張畫之後為了記錄創作後的作品,會在完成後以水彩顏料繪製原作的小型複製畫,所以留下了很多 珍貴的手稿。有件趣事倒是可以從這些資料中看出。早期朱老和趙老一樣,都用數字記錄畫作名稱,到七○年代時,他的作品才編號到300多號;同時期趙老的作 品已經高達1千多幅以上了。但後來為了規避法國政府的查稅政策,之後他們倆人的就捨棄數字編號,開始為畫作命名。
我和秘書兩個人為了這些事忙得焦 頭爛額,還飛到法國去和老師一起整理資料,聽他講這些故事,一弄就弄到很晚,記得晚上還是朱師母煮水餃讓我們邊吃邊討論。展品受限於時間和運輸的問題,決 定從亞洲藏家借展,也有賴藏家們的支持,讓我們借到了很多好作品。當時圖錄的編製也非常緊張,6月要開展,我們5月初才將它印好。所幸最終整個展覽的質感 很好很成功,上野美術館也稱讚這本圖錄非常完善,具有國際水平;而朱老師更因為這個展覽,第一次踏上日本,也因此對日本從中日戰後的仇恨中改了觀。

一回生 二回熟
當時,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明川先生看了朱先生在上野之森美術館的展覽後,便主動找朱先生,希望能在歷史博物館也辦個朱先生的個展,於是我受朱先生之託,於2008年在歷史博物館再次籌畫朱德群的展覽。
本 來我是一點意願也沒有,但在與黃館長聊過後,他頗希望能夠把展覽給辦起來,因為史博館在1987年辦過朱老師的個展,希望二十年後能再辦一次。歷史博物館 展覽的圖錄我也覺得很不錯,封面上的「朱德群88回顧展」幾個字,是朱老師為了這次展覽特別題的,內容也集合了多位美術館館長來作序;其中戴浩石因為看到 了上野美術館那次展覽的成功,於是主動提起了參與的意願。現在來看,以後如果要辦朱老師的個展,要再一次集合那麼多展品難度變得很高了。

畫背後的故事
朱 老師在台灣師範大學教書時,生活各方面還過得去。但與朱德群十分交好的吳冠中當時公費留學到法國去,使得朱老師對到法國留學一事也非常的嚮往。當時的教育 部長張道藩曾幫他朱老師在中山堂辦了一次展覽,展覽中的25件作品全數賣出,成為他到留學法國的盤纏,但當時這些展覽作品大多數不知流落何方。
老 師的畫作背後都有一些故事,《紅雨村.白雲舍》這件作品是他剛到法國,日子過得最艱苦的時候。他和朱師母兩人買了畫框後搭公車要回家,下公車的地方離住處 還有很長一段距離,又沒有錢坐計程車,兩人就扛著畫框走了十幾公里。《NO.88》的作品,這是朱老師有一次和朱師母去看牙醫,但實在付不起費用了,於是 將這件作品拿出來抵押。還有一位藏家,在法國看了朱德群的展覽,看完之後很有感觸,寫信給朱老師:說他在25歲時買了朱老師的畫作,現在他75歲了,老師 的作品還放在他家中的客廳中,這樣一掛,就掛了半個世紀。1955年朱老師到了法國受到史達爾(Nicolas de Sta?l)的色塊堆疊技法影響,開始一系列的創作。當時他與音樂家許常惠住在同一間小旅館裡,兩人往來頗為密切。1957年他所創作的「寶石系列」結構 比較鬆散,可以看出藝術家當時過著比較艱苦的日子,他與許常惠兩人常常在作品完成後就揹著畫到處去賣,其中一幅就是被許常惠的一位瑞典女性友人給買走的, 在家中放了快50年才拿出來拍賣。  
朱老師跟我說他的作品約有2千多幅,但很多在歐洲藏家的手中,他們一收藏就一直掛在家裡,流動性不高。我問 過朱先生為什麼1970年代的作品尺寸小幅,畫面也比較暗,朱先生告訴我:除了受到林布蘭的影響,也是因為法國那時候經濟景氣很不好,大畫賣不出去所以不 多,畫面色彩也顯得晦澀。1980年朱先生到了阿爾卑斯山,晚上的時候睡不著,就去畫畫,畫著畫著就畫到了渾然忘我的境界,這就是「雪景系列」的來由。 「雪景系列」畫面上經常會出現一點紅,是因為法國雪地裡的纜車是紅色的,在一片純白的雪景裡分外鮮明。其實在老師1970年的畫作上已經隱約可以看出「雪 景系列」的雛形,然而真正到了揮灑自如及神來一筆的境界,就是在1980年代的時候;但「雪景系列」才三十幾張,數量其實不多。
 
幸與不幸
關 於朱老師和朱師母兩人的愛情故事,朱師母曾委婉的告訴我兩人相遇的經過,在開往歐洲的船上,一個人欲前往法國,另一個則是要到西班牙去。然而在一個多月的 航行時間中兩人朝夕相處後暗生情愫,最後朱師母捨棄了到西班牙的學業,隨著朱老師到法國。不過也有一些消息是說,兩人是在台灣相戀後,不顧一切到了法國要 在一起。不論如何,朱師母的父親一開始當然是非常不能諒解,但我認為朱老師很幸運的就是能遇到朱師母,讓他在法國一開始艱苦的歲月中有了陪伴和寄託。比較 特別的是,朱德群的長女凱蒂照理說是第一任老婆所生,按道理來說可能會對父親及父親新的家庭有所不諒解;但她和以華、以峰兩人來往其實相當密切,關係也都 很好。
師母告訴我,朱老師是在3月25日早上10點半在醫院辭世的,他們在法國拉雪茲公墓那裡買了一個家族墓地讓朱老師長眠。2009年1月25 日時我接到朱師母的傳真,告訴我老師中風的消息,老師就是從那時候開始,五年多的時間都臥病在床。2007年在上野辦展覽的時候,他的身體看起來還十分硬 朗,但那也是他最後一次來到亞洲。我認為朱老師和趙老師兩人都各有他們的幸與不幸,朱老師的不幸之處在於他的病痛折磨,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;然而他 的幸運之處就是朱師母對他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,還有家人的陪伴。相形之下,趙老師在晚年的時候,親情方面就顯得比較疏離,可能趙老師和梵思娃也各自有自己 的生活圈,趙老師在晚年的時候,在家應該是比較孤單的。
在朱老師的追思會中,多位法蘭西院士都出席參加。在放置棺木的平台上,除了朱老師的照片之外還有他生前最後一件創作,這是他2008年的作品,這張畫是他帶著妻小到馬賽漁港,在陽台上看到妻子與孩子愉快嬉戲的情景,畫面中大片的藍色調,就好像是被大海包圍一樣。

一個時代的殞落
我 很敬佩上一代的藝術家們,他們不管是藝術造詣還是文學底蘊都非常的深厚。記得當初在籌畫上野美術館的展覽時,畫冊上的打樣我本來題上了「大氣無形」四個 字,朱老師馬上回應我:老子說「大器晚成」,這樣的展覽名稱似乎不太合適,後來改成了現在看到的「大象無形」。我認為吳冠中、趙無極、朱德群三位大師相繼 離世以後,現今很難再找到像他們這樣有著深厚中國文學涵養的藝術家。在1930年代那個動盪艱苦的大時代環境下,他們在杭州藝專接受多位大師紮實的訓練, 加上他們對藝術熱烈的愛,支撐他們遠渡重洋到當時的繪畫之都闖蕩;要在巴黎這麼多出類拔萃的頂尖藝術家中冒出頭來,甚至被選中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,這是多 麼困難的事。大時代的歷練下,造就了這批偉大的藝術家,一個藝術家如果一生都是平平順順的,那麼也無法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出生命的體悟。我觀察現在台灣的 藝術家,就比較缺乏這樣的企圖心。之前有一項調查,法國現在約有50萬的華人移民與留學生,就我看來,大多數都是中國人了。

我和朱先生因畫 而結緣,來往的過程中也時常會通信。朱先生曾寫過一封信告訴我:「你對我作品的理解與欣賞,也就是說你我在精神的共鳴相通。我為繪畫忠誠工作已逾七十年, 友兄對我的了解與支持,我至深激動與感動,更難以言喻與欣慰。」我為朱先生辦的這兩個展覽,也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和欣賞他的藝術;在與朱先生的互動過 程中,我也從來不曾直接和他買過任何一張畫。
有件事讓我很感動,有間畫廊告訴我,他們曾經在2007和朱先生接洽買賣畫作的過程中,聽到朱師母對 朱先生說:「鄧先生下個禮拜會來,是不是應該把畫留給他?」很多人問我怎麼那麼傻,不趁機與老師多買點畫?但我始終認為,我與朱老師的來往是很純粹、無所 求的。一開始雖然有些出於被迫與無奈承擔下了策畫朱先生展覽的責任,中途也幾度想抽手,但在與日本生意來往的過程中讓我學到了重要的一課:公司小沒有關 係,重要的是你與人來往的誠信原則──不論是與美術館接洽還是與朱老師成為了莫逆之交,最重要的就是這樣的信賴問題。

圖說:放置棺木的平台上擱置著朱德群生前最後一幅畫作。

編輯的話

龍美術館的榮耀

時序進入5月,今年最熱鬧的亞洲藝術季即將開鑼,香港巴塞爾藝術展,再到佳士得領軍的第二輪香港春拍季,再到北京春 拍季啟動,淘寶的日子來了。甫落幕的4月香港蘇富比春拍,關鍵指標大作都拍出好價錢,他們的流轉,發人省思。尤其對每一位大藏家而言,鍾愛如子女的藏品, 終將審慎考慮他們的人生歸宿。
像是刷新翡翠首飾拍賣紀錄,來自美國傳奇名媛芭芭拉.赫頓(Barbara Hutton)舊藏之天然翡翠珠項鍊(The Hutton-Mdivani Necklace),就被卡地亞以2億1400萬港元購藏。這串翡翠珠項鍊,是當年赫頓父親送給20歲女兒的結婚賀禮,向卡亞地購得。項鍊,是由卡亞地工 匠大師將晶瑩剔透的27顆老坑翡翠,用紅寶石扣環對應著翡翠綠珠串起。1933年,卡地亞的翡翠價值5萬5千美元,已然不斐;到了2014年,翡翠珠項鍊 的成交價已相當2744萬美元了。由卡亞地購回珍藏。
另一件稀世珍寶的流轉,就是以2億8124萬港元成交,刷新中國瓷器拍賣紀錄的玫茵堂藏「明 成化斗彩雞缸盃」。成化雞缸杯存世極少,民間流傳僅三只,擁有雞缸杯者,為瓷器愛好者所豔羨,新主人是上海龍美術館創辦人劉益謙。他與夫人王薇,3月28 日盛大舉行龍美術館西岸館的開幕盛典,堪為中國藝術圈最為世人關注的大事。
劉益謙、王薇夫婦的私人收藏,從北宋書畫延展至當代藝術,稱冠中國,他 們斥資成立私人美術館,對中國藏家極具標竿意義。關鍵是,將來這條路怎麼走。依龍美術館的規模,每年營運所需必定是上千萬乃至數千萬人民幣。因為劉益謙是 由股市投資乃至投機致富,使得他的收藏之路,一路被人檢視。他的藏品,會形塑成什麼樣的風貌?他的美術館,會是圈地炒房的核心?這位無可爭議的上海富豪, 卻又是位快人快語的上海富豪,面對抨擊總是毫不客氣地犀利反擊。
他說,當代的人怎麼說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們的後人怎麼評說!他聲明,自己的藝術品沒有一件抵押套現;也強調,因為蓋了美術館,現在需要充實館藏,會有很長時間不會賣作品了,要調整,也許是很多年之後,現在不會想到這個問題。
美 國傳奇名媛赫頓家世顯赫,卻過度揮霍而散盡家財,落得變賣曾經的藏品,讓珠寶珍藏四散各地。富豪顯貴的藝術瑰寶,最後分散各地,讓不同的收藏家繼續延續藝 術品的生命,就像聖羅蘭專拍,就像尤倫斯專拍,是收藏世界的主旋律;最令人敬佩者,莫過於花費偌大心力與財力打造自己的完整收藏,讓這批作品合組一個時 代,甚至多個時代的面貌,成為留給後人無價瑰寶。讓人們踏進美術館,得以感受這整批藝術品帶給我們的感悟與感動,這是功德無量,卻也是難上加難的艱鉅任 務。期許劉益謙,這位不怕人稱土豪,說自己的確是土豪的上海富豪,形塑自己的中國範兒,讓龍美術館榮耀中國。

雜誌簡介

  《典藏投資》雜誌,英文名《ART.INVESTMENT》,是國內唯一深入為讀者探究藝術收藏與投資的專業雜誌。解析從台灣到亞洲,從亞洲到全球的 現當代藝術收藏趨勢,介紹藝術圈裡的大明星與潛力新秀。在股市與房地產市場之外,《典藏投資》更為讀者挖掘另一片廣闊又怡情的藝術投資市場。

 

 



退換貨說明

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。

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,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)。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。
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。

 

點我~點我  博客來CD DVD 書籍 服飾 雜誌  全館分享

arrow
arrow

    alikeq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